搜索

新闻中心
PG电子焦裕禄:并未远去的时代背影--新闻报道

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9-24 06:16:10   浏览:

  PG电子焦裕禄:并未远去的时代背影--新闻报道焦裕禄同志生前倡导栽种的泡桐树如今已成为兰考县人民发家致富的“绿色银行”。左图这棵泡桐是焦裕禄同志于1963年春亲手栽种的。兰考人民为缅怀焦裕禄同志,亲切地称这棵泡桐为“焦桐”。现在“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本报记者站在高大的树下,顿生敬仰之情。

  1949年,焦裕禄在门楼任村驻村工作时为群众挑水的水井,当时村里只有这一口井。焦裕禄在全村几十户贫下中农家轮着吃饭,不管到谁家吃饭,一进门都是先找桶,不担两挑水,他不端饭碗。

  一金工车间现状。1956年底,焦裕禄在此担任车间主任。至今,厂房的主体框架未变,许多当年的机床还在正常运转。

  洛阳矿山机器厂2-6职工宿舍东侧外景。焦裕禄一家在一单元西户生活过,一家8口人挤满了仅17平米的房间。

  兰考火车站南站台今照。焦裕禄曾多次在此安抚逃荒的兰考群众。1964年3月23日,他弯着腰走到火车站,在火车开动的前几秒,他还跟县委其他同事说,要抓好抗灾斗争。这一走,竟是永别。1966年2月26日,一辆护送焦裕禄灵柩的专列到达这里。火车站人山人海,数万群众扶棺前行。

  焦裕禄同志生前倡导栽种的泡桐树如今已成为兰考县人民发家致富的“绿色银行”。左图这棵泡桐是焦裕禄同志于1963年春亲手栽种的。兰考人民为缅怀焦裕禄同志,亲切地称这棵泡桐为“焦桐”。现在“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本报记者站在高大的树下,顿生敬仰之情。

  在兰考,他待了475天整。如今,兰考与他,互为那段岁月的注脚。岁月无言。在百姓的口碑里,镌刻着常新的故事PG电子

  盛夏的兰考,学习热潮如气温一样高涨。全国各地的学习者纷至沓来,每周有将近4万人来到这里,追寻当年焦走群众路线的足迹……

  7月23日清晨,走进雨后的山东博山北崮山村。顺着蜿蜒的石板路,穿过青瓦白墙的小巷,我们来到焦裕禄故居。这座占地不足半亩的四合院,承载了焦裕禄多少悲欢。

  “第一次见二叔是1964年,他一家人回来过年。那时候俺刚订婚,见到他时都不敢说话。他很瘦,脸色难看得很。”今年73岁的赵新爱说。

  恰逢春节,按山东风俗,给刚订婚的侄媳妇一些压岁钱本是应该吧?被问及此,赵新爱却不好意思地搓起手来,“俺娘家人说他二叔在外面当官,保证给个三五块的压岁钱。结果,一分钱都没有,回娘家还落一顿笑话。”

  准备从兰考启程回老家已是年底了,焦裕禄到县政府大院找到县长程世平,有些难为情地说:“老程,你手头宽不宽裕,能不能借我个三四百?”程世平知道,焦裕禄夫妇平时省吃俭用,要赡养双方老人,抚育6个子女,有时还接济穷困群众,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可没想到他一个十五级干部,连回老家探亲的路费都凑不够。

  同事知道这位县委要回老家,看到他的穿着说:“老焦,你这样子回老家,老娘看了不难受啊?”为此,县委给他批了几张布票。

  “我爸的棉裤,破得连自行车钥匙塞布袋里都找不着了,后来发现掉裤腿里了。”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回忆说。

  在老家待了半个月,返回兰考后的焦裕禄工作起来还是一如既往地忘我。正如1964年3月14在县生活会上讲的,“……在兰考一天,就要干一天工作。但最苦恼的是自己身体不好,肝疼,扁桃体肿大,现在又多了个腿疼。春节回老家借了300块钱,这个月可还100,争取3个月还清。工作上有些急躁,有时对下边的同志批评不够恰当。”

  “他太清楚了,包括回老家,他都觉得是和他们永别去了。”焦守云说。“怎么样治水,怎么样治沙,兰考的情况全部在他脑子里装着,谁都不可以替代的,所以就这么玩命地干。”

  “我爸走时,我妈才33岁。她把我爸剩下的一些破旧衣服,修修改改给我哥哥穿,针也拿不住,剪刀也拿不住,手发抖,缝也缝不了。”谈及母亲,焦守云数度哽咽。

  河南省尉氏县,焦裕禄曾两度在此战斗、工作。1947年冬,为扩大和巩固解放区,山东老区派出一支南下工作队,焦裕禄便是其中一员。1948年9月,焦裕禄被调到尉氏县大营区担任区长,镇匪、土改两手抓。

  大营是有名的穷沙窝,也是方圆百里的土匪窝。全区70多个村庄,村村有土匪,小的不算,比较大的土匪头目就达100多个,加上土匪黄老三的带头阻碍,大营的土改工作步履维艰。

  而在焦裕禄写给时任尉氏县县长张申的亲笔信中,可以看出他当时争取黄老三的努力:“黄老三想回来将枪交出,但他正在犹豫,恐怕政府说话不实,骗他回来杀他。这人能争取回来的话,可能带回许多人来PG电子。”

  在汇报完镇匪的情况后,他笔锋一转,提到百姓疾苦:“大营西边君李一带这几个村子水淹得很苦,红薯都烂到地里去了。现在东西有两片水,约计有五十顷左右。群众叫苦,要求政府帮助他们挖河,将这片水放到大河。我想这一工作在群众秋收完毕后,我们可具体研究下,结合发动群众生产将这水想法输出。”

  众土匪在乡间盘根错节,焦裕禄摸透乡情,三擒三纵黄老三,惩治了以黄老三为首的多名匪霸。据当时在大营担任区民政助理的马振营回忆,镇匪之后还有一个更耐人寻味的细节,为了治理大营北面沙岗,焦裕禄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用救济粮买鲜柳树橛,让生活困难的群众去栽,既造下了500余亩的封沙育林区,又解决了群众春季生活问题。

  7月25日清晨,记者站在当年洋槐遍植的二道岗,见岗顶已被削去大半,黄土陡立,往郑州去的省道正在拓宽,熙熙攘攘的车流与微闹的蝉声相和,成片的洋槐灌木在白杨树下莽莽丛生。

  转出二道岗,青纱帐顺着连日的雨水慢慢拔起。一路向南,沿着坑坑洼洼的乡间道路,我们来到门楼任村,找到焦裕禄当年为群众挑水的水井。井已干涸,投石有响。同是在这里,他在大雨如注的夜里彻夜不眠,带领干部走东村串西庄,看水情,排积水,查危房,帮搬家。

  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奔忙于火炭般沙土中的是他;在冬雪晶莹的寒天,踩雪踏泥,走村入户的是他。他为熟悉粮棉生产,鼓励精耕细作,常走乡串户,也由此产生了一首尉氏青年团员纷纷传唱的顺口溜:

  “王小妹,十七岁,犁地耙地她都会,学习王小妹,赶上王小妹,不畏艰苦不怕累,咱是青年的先锋突击队。”

  “第一次见到焦,是1950年秋天PG电子。一天中午,俺赶着拖车从西南地里往家走,到村口遇上四五个身穿土布军装,背长枪的人。”王小妹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其中一位走上前来问俺干啥去了,俺答刚犁完地。”

  重复着当年的对话,王小妹精神矍铄,“后来俺才知道那是焦。那时候刚解放,妇女下地干活的少啊,俺在家就当个男孩使。”

  “后来县里开劳模会,俺也去了,但一些胡子老长的老头还是不信,焦就在县城南关农场让俺现场表演。地头上,两匹骡子和一副七寸步犁,俺也是第一次使这些家什,那咋整?到这时候了,也得犁啊,这手扶犁,这手甩着鞭子。没出三趟,老头们都服了。”

  “1951年青年节,焦带俺去开封参加省里的团代会,还教俺写自己的名字。俺到城里就迷路了,他领着俺逛街,隔着商店的玻璃罩,里头摆着灯、盆、布料啥的。他指着各种商品问俺‘这东西好不’,俺说‘好’。”